2025
二月
19
【天主教教会史】|朝圣之途第183集:梵蒂岗第二届大公会议(五)
各位朝圣之途节目的听众朋友,你好。今天这期节目的内容,我要特别为您介绍梵二大公会议所一绝通过的《四大宪章》、《九个法令》和《三项宣言》这16个文件的名称。
我不打算一一介绍它们的内容。这一点要请各位朋友们多多包涵,多多原谅。否则我们的朝圣之途节目,一方面在时间上会拖得太久了;另一个更具体的原因就是这些个法令、宣言、宪章的内容都太严肃、太枯燥。我想对某些朋友们来讲可能就听不下去了。在这些冗长的文献当中,主要的几点是:一切都向着教会的中心思想集中。大会基本的文献是在1964年11月21日公布的教会宪章《万民之光》。它给教会本身的性质下了定义。就如一个人虽然不晓得生物学的规律,但是也能够生活得很健康。同样的,圣教会对于自身的性质没有思考之前,也已经生活了好久,而且还逐渐地壮大起来。
神学家们尤其是在基督教分裂改教之后,对这方面的思考和分析深深地下了一番功夫。基督教推翻了教会的圣统组织
,否认教宗的首脑地位,不承认教会是一个有型的组织。天主教的神学家以圣伯拉明为首,曾经努力地反驳那些错误,并且提出证明,证明耶稣基督在世界上建立了一个有形的教会。祂在世上的领袖,就是继承伯多禄宗徒之长职位的罗马主教。这是一种必要的回应。但是因为强调了这项真理,以致于把教会无形的,然而却同样基本而重要的另一面过分地忽视,以致于使它显得晦暗不明了。梵一大公会议的时候,已经开始辩论关于教会本身的道理。但是因为政局的关系,使得大会没有能够充分的准备,就因为普发战争的爆发而匆匆结束了它的工作。只是把有关教宗的那个部分,只把确定他不能错误的神权这一章加以讨论,投票通过而已。对于主教的部分,正是为了说明教宗不能错误的神权所不可或缺的,却没有时间加以讨论。以致于形成了教宗本身的神权特别的突出,而主教们的职务和地位似乎是被淹没、消失掉了。这次梵二大公会议将教会的问题做了一个通盘的处理,确定了正确的比例,教会宪章提示教会。诸事之先是一个超自然的实体,为我们而言常显得神秘,为正确地描写教会是谁。大会的主教们引用了圣经的各种象征说:教会是天主的子民,是牧栈,是羊群,是天主的葡萄园,是基督的神妙身体
对梵一大公会议所确定的道理没有削减一分一毫,只不过是把主教的职务加以充分的说明罢了。主教由助圣礼,领受了司祭的完满职位,以及教会圣化治理的权柄。主教不只是在他自己的教区内行使这些权力。虽然教宗仍然有权力加以限制,此外,同教宗联合在一起的主教团,能够对全教会行使最高的权力。这项最高的权力,固然以隆重的方式在大公会议中使用,但是当教宗批准主教门的联合行动时,也能够由教宗和散居在全球的主教门加以使用。
梵二大公会议为了落实,并且实践这个原则,产生了两个新的机构。一个是主教会议,就是在异国或一个地区的主教门共同开会,商讨有关该国或该地区的问题。另外一个是教宗保留六世所建立的主教咨会议,有开会的时候,教宗或他委派的代表出席,为的是协助教宗对全教会行使教宗应行的职权。而咨议会的会员大部分由各地的主教团开会选举。
在1967年9月份与罗马开了第一次主教咨议会,在梵二大公会议当中,有了一项新的决定,那就是恢复六品制。在梵二之前,六品已经有习惯,而至成了迈向司铎圣职的一种过程而已。由于非洲和拉丁美洲,许多主教们的要求。梵二决定恢复六品成为一种永久性的衔级。各地方的主教可以开会决定,为了教友的好处,制定六品制。然后,请求教宗的批准就可以实行。六品可以付给已婚的成年教友,或者是付给有志的未婚青年。但是如果在未婚的时候领了六品,就得终身保持独身。那么六品职务到底是些什么呢?这种永久六品的职务,它包括了给人付洗,送圣体,与教会的名义给人证婚、讲道、领导教友行敬礼和祈祷,最后还可以为丧家主持丧葬礼。
接下来,我就介绍一下,梵二公布最早的一个宪章,那就是:礼仪宪章。它早在1964年的12月4号公布的。从礼仪宪章开宗名义的序言,神圣公会议既然计划日渐加强性有的基督化生活,使可以改变的制度更适应我们现代的需要,促进一切有利于信仰基督人士的合一,巩固一切召叫众加入教会的途径,因而自信改革发展礼仪,以为其特殊的任务。从这点来看,礼仪宪章是革新礼仪的宪章,或者更好说是把行使拉丁礼仪的教会已经废止的古礼,再加以恢复实行。礼仪宪章的原则是要领导教友更完善的,更主动的参加礼仪,同时要使礼仪能够适应地方的情形,和各民族的心理。当礼仪宪章公布之后,根本不需要各地教会领导人的倡导催促,新的礼仪就在各地普遍地实行起来。最最使教友们兴奋的,就是在各种礼仪当中使用自己本国本地的语言,
由此可见梵二礼仪宪章的从善如流,不过还有其他的改革,比方说恢复了古代教会的共祭,也就是两位或两位以上的神父围绕着一个祭台,用同一个圣爵,在同一个时间举行弥撒感恩祭。这一点更能够表现司祭圣职的单一性。还有就是在特殊的情形下,准许教友既领圣体,又同时领圣血。这是在恢复古代教会的礼仪。在拉丁礼仪的教会内,直到梵二大公会议,只有神父能够领圣血。其实在古代教会,教友们都是兼领圣体圣血的。凡是东方希腊礼的教会。一直都保存了兼领圣体圣血的传统习俗。不过圣教会一直都坚信,饼酒二形并没有把耶稣的圣体分开。无论是饼或酒二形下,都是完整的耶稣。
在西方拉丁礼的教会分开、单领圣体的习俗,则是在十二世纪到十四世纪的时候才流行开来。为什么要分开只领圣体而不领圣血呢?当时,只不过是为了一次实际的理由,因为只领圣体的话,既方便干净而利落,也为节省时间而已。到了十五世纪,有胡思派的一端,妄言为了救灵魂,兼领圣体圣血是必要的。这种说法是不正确,是个很大的错误。
为了避免袒护这种错误,一四一五年的康斯坦斯大公会议,以及一五六二年的特立腾大公会议,才不让教友领圣血了。
梵二礼仪宪章做了这项改革,让教友再度能够坚领圣体圣血,并没有改变教义,只是认为十五世纪以来的胡思派的邪说,所带给教友的危机已经不存在了。自从特立腾大功会议以来,教会普遍的现象就是,大权越来越集中在宗座一个人,而且在拉丁礼仪的罗马教会之内,纪律跟礼仪也力求统一和一致性。这次梵二大公会议推翻了这样的倾向,像是教会宪章恢复了主教的权力,创立了主教团会议,尤其是礼仪宪章在世界各地各民族建立了活泼的礼仪,使礼仪更加的多元化而又不抵触信仰的一致,使得整个教会在各地的精神振奋起来。梵二大公会议的召开是为了革新教会,而不是为重复已经规定的事情。
听众朋友,您可千万别误以为因着梵二所做的改革,教会从此以后就跟以往完全不同了。但事实上绝对不会是这样的,
建立在耶稣基督身上的教会在根本上常常是一样的。梵二并不是要把以往的一切都抛掉,只是要使我们的教会更加符合福音,并且更按照福音去生活而已。梵二大公会议跟以往之大的不同,就是给教会以外所有的人敞开了沟通商谈的大门。以前几乎所有的会议目的都是在针对异端邪说,针对一些错误的道理加以谴责。而梵二的会议真的是遵照教宗若望二十三的愿望,未曾谴责任何人。真正称得上是一个具有商谈沟通精神的会议,转向外界敞开教会的大门,邀请所有不是他子女的人来跟他商谈。
梵二通过公布了所谓的大公主义法令,首先邀请那些对基督有共同信仰,与罗马天主教相当接近的分离弟兄,然后邀请那些至少跟她共同相信有一位全能天主的人,也就是说教会对基督教以外的宗教所应该抱持的态度。在大公主义法令当中,不提彼此的不同,而是要寻找彼此可以接近之处,也就是在异中求同。
大公主义法令中说,天主教绝不摒弃任何宗教所接触的真理与神圣性,却是由衷地尊重各种宗教行动跟生活的诸般措施,以及他们的规律和理论。虽然那些观点和训诲与我们天主教所抱持的和所教的不同,但是也往往提供了普照全人类的真理之光。商谈的条件是每一个人能够随从他良心的呼声。这就是宗教自由宣言了。而真正最为人所周知的文献,
恐怕应该就是充满着喜乐和期望的论教会在现代世界牧职宪章了。这一宪章是梵二会议第四期会议举行闭幕弥撒的前一天,也就是1965年12月7号才宣布的最后一个宪章。
根据这个宪章的序言上说的,我们这时代的人们,尤其是贫困者和遭受折磨者,所有喜乐与期望、愁苦与焦虑,亦是基督徒的喜乐与期望、愁苦与焦虑,凡属于全人类的种种在基督信徒心灵内莫不有所反应。教会是由团结在基督内的人们所组成,他们在走向天父之国的旅途上,由圣神所领导,并接受了向全人类宣报福音的使命。因此教会深深感到自身和人类及历史具有密切的联系。直视之故大公会议在身家探讨了教会的傲街之后,不独向教会的子女和信仰基督者致辞
而且也毫不犹豫地向整个人类讲话,一起阐明教会、寄居并活动于现代世界的意义。从这段话,这个宪章描述了我们这个时代在各方面所产生的重大变化之后,证明出人类尊严的基础是因为人类是按照天主的肖像所创造,并且由基督的宝血所救赎的。
宪章当中还分析了无神主义的原因,证明这个世界既然能够毁灭,,所以这个世界的存在和完结绝不在于它本身,但是教友们也绝对不可以因为期待来生,便不关心这个现实世界的林林总总。反而,应当要振作精神去加以研究。因为虽然现代世界上的进步与基督神国的进展不同,但是为天主的,却有很大的帮助。在论教会在现代世界目指宪章的第二部分。在福音和人类经验的光照下,提醒人注意我们这个时代的几个特别迫切的问题。这些问题对人类的关系很大。那就是婚姻、家庭、文化、社会、政治生活,以及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与和平。最后,这个宪章号召大家要互相沟通,
要商谈合作的可行性,以达到建立世界和平的目标。
听众朋友,今天跟您谈到这儿。我们的节目时间也已经接近尾声了,在这儿跟您说再会,也让我祝福您健康愉快。
下星期同一时间,欢迎您按时收听朝圣之途节目。求天主降福您,再会!
